“雕刻中国哲学”系列讲座第三讲 | 董成龙:历史哲学视域下梁漱溟对中国“伦理教”的判定

历史哲学视域下梁漱溟对中国“伦理教”的判定

主题
历史哲学视域下梁漱溟对中国“伦理教”的判定
活动时间
-
活动地址
锡昌堂504
主讲人
董成龙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家治理研究院 教授
主持人
仝广秀 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 编辑

讲座题目:

历史哲学视域下梁漱溟对中国“伦理教”的判定

主讲人:

董成龙 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家治理研究院 教授

主持人:

仝广秀 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 编辑

与谈人:

刘依平 暨南大学哲学研究所 副教授

李长春 主播大秀-主播大秀av 副教授

马永康 主播大秀-主播大秀av 副教授

时间:

2025年9月26日 15:00

地点:

锡昌堂504室


 

主讲人简介

      董成龙,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家治理研究院(中国农村研究院)教授,《政治思想史》期刊编委,中国政治学会青年工作专业委员会理事。主攻政治哲学与思想史,以精读文本的科研与教学方式展现古今世界图景,聚焦社会秩序的生成、衰败与重建,尤其关注西方现代早期的国家建构与国家学说,进而反思古今中华的立国与立教,致力于在世界历史背景下把握中华文明独特的“历史感”和“使命感”,理解现代中国秩序生成的政治哲学问题。专著《武帝文教与史家笔法》,撰述《明夷待访录义疏》,编译《大学与博雅教育》《德性与权力:摩根索论文集》,代表论文《形式化、形式主义与中国历史的政治哲学论纲》《〈史记·陈涉世家〉中的“首事”与“矫诈”》《内战时刻与举国节庆——林肯与作为政治宗教的感恩节》《雅斯贝尔斯的“轴心时代”与欧洲文明的战后重建》等。


 

内容简介

      梁漱溟一生经历思想三变,最后从“矜尚远西”复归“祖国风教”。每每进入新的思想阶段,梁漱溟都没有彻底抛弃上一阶段的主张,而是将其化作引向下一阶段的必由之路。西方、印度与中国的三大学问系统在其生命中迭次发挥作用,也构成他平议世界的文化类型学和历史哲学。在历史哲学而不只是文化类型学的意义上,梁漱溟指出,如果说中国有宗教,那就是“伦理教”,伦理教填补了宗教真空和团体真空,既承担了维系人心的信仰职能,又在一定程度上将人民组织起来。伦理教视野意味着中国人最看重的是人生而非客观世界,人生观就成为中国人的核心,而非科学与政治,中国民族之为“最优游自如的民族”而非政治民族就此得到理解。